第二百一十四章 親力親為(1 / 1)
雖然話是這麼說,但朱元璋對兒子此行的所做所為都很滿意,遷民事宜已經做的比朝廷預想中的好太多了,這些百姓雖然看不出來,但朝中官員卻都心知肚明。
最難得可貴的就是面對諸多繁瑣之事宜,朱標卻依舊堅持親力親為,而不是當一個甩手掌柜,如此親歷地方政務,了解百姓所需,不愧是他最完美的繼承人,這個韌性真是隨根了。
朱元璋想到這笑容就更大了,身體突然又爆發出活力,恨不得再回御書房處理兩個時辰的公務,不過好在一旁的太監還在孜孜不倦的勸他回房休息。
走到乾清宮殿前,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,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,這裏沒有嬪妃居住,是朱元璋最常住的地方。
走進去後宮女太監們一通忙活,朱元璋則是坐在了床榻上,身子一歪斜靠在頭枕上,老二老四這次清查糧倉做的也不錯,他已經派御史下各地去檢查了。
朱元璋當然知道這些書呆子是鬥不過各地官員的,所以他們不過是明面上的靶子而已,暗中更暗中都有他的佈置,這次一定要好好殺上一批人,以震懾天下官員。
他是真的想要殺進天下貪官污吏,這個觀念在他小時候就有,全家老小無論如何努力耕田種地都抵不過那一層一層的苛捐雜稅,他小時候過節要收「過節費」,幹活要收「常例錢」、打官司要有「公事錢」,就算閒着待在家裏也要交稅。
自己父親養活一家老小已實屬不易,根本沒有閒錢交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,因為拖欠稅款被官差四處追捕,一家老小東躲西藏。
他幼年就暗暗發誓,有朝一日,一定嚴懲貪官污吏,為老百姓主持公道!
蒼天有眼,造化弄人,沒想到幾十年過去,他一個昔日連小小差役都要畏懼的放牛娃,竟然坐擁了這萬里江山,執掌了人間至尊的權柄,開始兌現童年的誓言了。
他也不是不知道貪官是殺不盡的,但是終洪武一朝,他絕不會讓貪官污吏橫行,他要為自己親手建立的大明開一個好頭兒。
這時候一個太監送來一封書信,是毛驤進鳳陽府的時候傳回來的,朱元璋算了算時間,想必這個時候傳國玉璽已經到了兒子手中,不知道這小子要如何處理這代表天命所歸的玉璽呢?
對他自己來說,傳國玉璽也好,大禹九鼎罷,都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,權柄在握一切皆是虛妄,難道隨便一個乞丐得了這東西,就能把他從龍椅上拉下去嗎?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鳳陽大營內,朱標有些頭疼,他父皇送的驚喜太突然了,這傳國玉璽到底如何現世也是個麻煩,朱標其實不想搞裝神弄鬼那套。
主要還是傳國玉璽對他的意義其實也沒那麼大,他自小就是吳王世子,開國後就是皇太子,地位從無一日又過動搖,父慈母愛、臣恭弟謙,可政治又豈是你喜歡不喜歡就能決定的,有利就得做。
朱標看向毛驤吩咐道:「立刻着手安排,本宮要在祭祀之日得到此寶,但也不用弄得多麼神異。」
毛驤有些發愣,他都準備搞個大事了,親軍都尉府什麼樣的好手都有,裝神弄鬼的人才更是不缺,畢竟他們這種人更容易打聽消息。
不過太子殿下下令了,自然沒有他反駁的餘地,朱標給了他一道手令,由於準備祭祀,皇陵那邊早就戒嚴了,沒有他的手令,毛驤也不好做佈置。
毛驤和常茂退了出去,屋內只剩下劉瑾,朱標轉過身又從木盒內拿出玉璽,並沒有避諱劉瑾,畢竟劉瑾看到了也不會說出去。
不過劉瑾依舊沒有抬頭,眼睛看着自己的腳尖,朱標不叫他也就當一個擺設,朱標把玩着傳國玉璽,質地清涼手感柔和,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,摸着格外的舒服。
秦始皇、漢高祖、漢文帝、漢武帝、漢光武、許許多多的帝王都應該向朱標此時一樣,把玩着這塊代表着皇權的石頭,當然也有不少傻子拿過,比如曹丕這個王八蛋。
朱標真的是一看玉璽肩部刻着的隸字「大魏受漢傳國璽」就一陣反胃,要不他也在旁邊兒刻上「大明受宋傳國璽」。
朱標意興闌珊的把玉璽丟回盒子中:「劉瑾收好這個木盒,祭祀之前日夜看管着,絕不可疏忽。」
劉瑾立刻躬身應諾,朱標打了個哈欠回到床榻上睡覺了,明日該有的是公務要處理。
劉瑾小心的捧起木盒,然後小心的放在最安全的地方,他大概也猜到這是什麼了,這過程中他的手都有些抖,這等神器竟然就在他的手中。
第二天一早,朱標的覺沒有睡夠,但還是起床了,讓劉瑾打了一盆涼些的水,洗漱之後召集官員開會,把今日的行程定了下來。
朱標策馬出去了,劉瑾則是留在營帳中看管木盒,上午朱標去了附近的山上,由於要建許多房子,所以木材大多都被砍伐了,其餘不成材的也都被收撿起來準備過冬時取暖用。
整座山都禿了不少,不過也沒有辦法,不就地取材的話,所耗費的資源成本太大了,估計這座山到最後也留不下什麼了。
中午隨便吃了一些,下午又去看了看河道,鳳陽府內河流不少,難得這次有這麼多的青壯,自然是要好好利用的,若是以後,徵集勞役可沒有這麼輕鬆。
鳳陽離南京不遠,朱標對此地也寄予厚望,所以不僅是在安置遷民,更是在為鳳陽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。
各村的耕地也得合理分配,最需注意的就是不能侵佔老鳳陽人的利益,否則那成什麼了,朱元璋遷移其他地方百姓是為了刺激鳳陽發展,希望他們能一起過上好日子。
可不是為了讓他們來雀占鳩巢,只不過鳳陽土地確實不夠肥沃,許多地方根本不適合耕種,或者說開荒的難度太大了,幾鏟子下去就是石頭,而且都是大石頭。
要不就是離河太近了,一旦發生洪澇就都白費了,朱標領人基本跑遍了鳳陽各地,其實安置這些人的耕地是有了,但難得手裏有這麼多的青壯勞力,這時候不幹什麼時候干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